
淬火加熱設備基本采用了保護氣氛或可控氣氛,可以保證不脫碳或根據(jù)需要進行復碳、滲碳,從而大大壓縮熱處理后的加工余量。但加工余量的可壓縮程度往往受到淬火變形的制約。目前,淬火變形(尤其是畸變)成為控制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例如對于密封防塵軸承的套圈,淬火畸變將影響防塵蓋的壓入,進而影響密封性能。因此,減小淬火畸變或實現(xiàn)零畸變將是常規(guī)馬氏體淬火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影響淬火畸變的因素繁多,變形機理較為復雜,因此,每個生產(chǎn)廠家應根據(jù)自身設備和產(chǎn)品特點,從生產(chǎn)實踐中探索出一些有效控制畸變的措施,如控制工件的擺放、入油方式、淬火油及油溫、攪拌等,從而實現(xiàn)少或無畸變淬火。
我國目前的熱檢標準中,增加了殘余奧氏體含量控制及相應檢測方法,但還沒有殘余應力的評定標準。大量的研究表明:殘余應力影響零件的接觸疲勞性能、韌性和磨削裂紋,適當?shù)臍堄鄩簯梢蕴岣呓佑|疲勞壽命,防止磨削及安裝裂紋的產(chǎn)生;殘余奧氏體降低尺寸穩(wěn)定性,其影響程度與殘余奧氏體本身的穩(wěn)定性、數(shù)量和存在部位有關。但適量的殘余奧氏體可以提高斷裂韌性和接觸疲勞性能。
多家國外的著名軸承公司已把殘余應力和殘余奧氏體列入熱處理控制指標。因此,進一步開展殘余應力和殘余奧氏體對熱處理后性能的影響及其機理的研究,開展淬回火工藝對殘余應力和殘余奧氏體影響的研究,進而根據(jù)軸承的工況提出殘余應力和殘余奧氏體的控制指標等,將是我國軸承行業(yè)熱處理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就貝氏體等溫淬火而言,雖然對其工藝、組織、性能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但在大力推廣此工藝的同時,應注意該工藝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軸承零件均適合貝氏體等溫淬火。
同時,應開展納米貝氏體等溫淬火用鋼的開發(fā),進一步提高貝氏體等溫淬火后的性能。另外,需開展貝氏體等溫淬火介質和相關技術研究,一方面開發(fā)控制鹽浴含水量的技術以保證鹽浴的冷卻性能;另一方面尋求替代介質和技術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如采用無毒鹽浴代替硝鹽或采用其他冷卻方式代替鹽?。刂茋娝鋮s);三是開展貝氏體淬火工藝研究,縮短等溫時間。